新华社石家庄8月30日电(记者张涛、邹尚伯)在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五组团北部,塔吊林立,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北京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的雄安校区正在建设。与工地仅一街之隔,耸立着两座烈士纪念碑,碑上分别刻着胡福才、胡德林的生平事迹,他们是狼牙山五壮士中两位容城籍英雄。
胡福才与胡德林均为容城县平王乡郭村人,是同家族叔侄关系。1938年7月,八路军队伍来到容城县,他们投身革命。1941年9月25日,二人在狼牙山跳崖牺牲。当时,胡福才28岁,胡德林24岁。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残酷的“大扫荡”,分多路向狼牙山地区发起围攻,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五位战士为掩护部队与数万群众转移,不让日军发现转移方向,他们利用狼牙山的有利地形,采取节节阻击的战术,边撤边打。
经过激烈战斗,五位战士将敌人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直至打光最后一颗子弹。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五位战士砸碎枪支,纵身一跃,跳下了悬崖。
“小时候听老人讲,他们两人走后转战各地,写过两次书信,给家中父母报平安。”雄安新区容城县平王乡郭村的胡志群说。作为胡家的后人,已经70岁的胡志群组织村民捐资修建了两座纪念碑。
胡福才、胡德林烈士纪念碑。胡志群 摄
2020年,胡氏后人集资十余万元,在郭村北侧修建了两座纪念碑,碑高四米,庄严肃穆。“修建纪念碑,初衷就是让人们牢记这两位英雄来自郭村。”胡志群说,郭村的后代们来到这里,看到这两座碑,有着深深的自豪感。
如今,郭村村民已全部回迁至雄安新区容东片区。从村民到市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打造涵盖教育医疗、文化活动、老幼看护、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的“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们幸福感大大提升。
“每年清明节,或是9月25日烈士牺牲日,村里的人都会相约去碑前祭拜。”胡志群说,纪念碑的一面篆刻着“永垂不朽”四个大字,一看到这些,就会唤起深藏的红色记忆。
在容城县贾光乡北后台村的烈士陵园里,数排烈士碑整齐排列,环绕烈士碑四周的柏树傲然挺立,南面一座烈士纪念塔高高耸立。“1940年12月,冀中十分区32团与日军展开激战,当时日军集结了3000余人,对北后台村及周边地区发动九路合击。”65岁的守陵人师金锁说。他从2008年起接替叔叔担任守陵工作,至今叔侄两代人已守护这座陵园整整50年。
容城县北后台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每天清晨,师金锁都会沿着陵园的小路仔细清扫,擦拭墓碑上的尘土,拔除杂草。“烈士们抛家舍业投身革命,就是为了让咱们后人能过上好日子。”师金锁说,“我守在这里,就是要保护好红色印记,让更多人知道雄安的土地上,曾有这么多英雄流血牺牲。”
每逢重要节日,附近学校的师生、社区的居民都会来到陵园。师金锁便会一遍遍讲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悲壮故事。他说,“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守下去,让抗战故事在雄安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
容城县烈士塔。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容城县作为革命老区,留下了许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事迹。为纪念这些英雄,容城人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北后台烈士陵园、容城县烈士塔、北河照烈士碑亭、容城县烈士纪念馆……红色的印记遍布这片热土。这些“丰碑”见证着那段英雄的历史,也守望着日新月异的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