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题:从“要我跑”到“我要跑”——青少年暑期锻炼观察之二
新华社记者王楚捷、郑明鸿、周畅
这个暑期,不少青少年的运动“画风”变了——不再是“完成任务式”的被动锻炼,而是有人为爱好冒雨奔跑,有人把传统养生操融入日常,甚至开始主动学习运动知识、定制健康食谱……
记者近日在北京、贵州、安徽多地走访发现,青少年暑期锻炼呈现由倡导到落地的变化。多位受访者表示,要让变化可持续,关键仍在孩子与家庭如何把外部安排转化为内在动机,如何在安全与科学负荷间找到平衡。
“除了跑步,更佩服这孩子的自律”“跑了10公里,说话还不带喘,有天赋”……今年暑假,一位冒着大雨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坚持跑步的孩子的视频,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点赞和转发。视频里的孩子叫王子豪,今年12岁,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名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据其母亲蒋莉介绍,孩子因为六年级的体测开始接触长跑,随后发展成了个人爱好。
“六年级准备体测那阵子,子豪天天七点前到学校练跑步。那会儿差不多一百斤,胖乎乎的,跑步不是强项。练了几周顺利过了体测,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长跑。”蒋莉说,孩子的主动性让她感到意外,“后来他不满足于自己跑,提出想找专业教练系统训练,还催着我买专业跑鞋和装备。”
今年暑假,蒋莉带着孩子到奥森公园跑步时,经户外用品店店员介绍,让孩子加入了长期在奥森训练的“何亚军助盲团”。“暑假他每周跟着团里训练,周三、周六是固定参与时间,一周会休息两三天,慢慢形成了科学的训练节奏。”
在暑期的助盲团志愿服务中,王子豪收获了不少感悟:“能够通过自己的爱好帮助他人,非常有成就感。其次我也学会了很多跑步专业知识,团长告诉我不用每天狂奔,要适当休息、充分补给,这些都让我对运动的理解更深入了。”
对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吴羽蝉来说,暑期清晨的“打开方式”很简单:一段八段锦加上一段跑跳。“每天早上先练一段八段锦,再到楼下跑步或跳绳,偶尔约同学打羽毛球,每周两三次。”吴羽蝉说,“在学校,课间常常组织大家一起做八段锦,已经成习惯了,有了体育作业后,假期安排更丰富了。以前写完作业,就在房间里看书或看电视。”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体育教师石介告诉记者,该校于2024年开始给学生布置假期体育作业,希望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学校有不少学生来自农村,我们也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因地制宜地布置了一些假期体育作业,只要能让他们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可以。”
“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核心影响因素包括家长支持和自身兴趣,其中内在动机尤为重要,若孩子无法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和自我价值感,便难以主动参与。”浙江工业大学教育学院学术副院长、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汤玉龙建议家长应转变观念,认识到运动能提升学习效率,而非挤占学习时间;同时需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让孩子在舒适愉快的状态中获得正向反馈,激发主动锻炼的意愿。
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教师杨璟勇指出,暑期锻炼应因人而异,要区分体育运动与运动方式的概念。“不少孩子日常通过家务劳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爬楼梯等完成了相当的体力活动,锻炼效果未必逊于刻意训练,关键是要引导青少年根据自身状况找到适宜的运动方式。”他强调,青少年在运动中了解并驾驭身体,由此积累的自信可迁移到对学习与生活的自我掌控,同时还能提升抗挫能力。
针对暑期青少年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与失序作息,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国际标准舞专业主任石擎认为,与其盯着“限”,不如用更达观的方式“引”。“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留出弹性。”他指出,运动中产生的多巴胺与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会自然点亮内驱力,孩子对屏幕的依赖也就顺势下降,“要靠身体的正向反馈引导孩子规律作息”。
这一观念在王子豪身上有具体呈现。“他在小学高年级曾经有段时间有点沉迷手机游戏,我和他爸爸与他交流过,但效果一般。”蒋莉说,“但自从子豪开始喜欢上长跑后,‘手机瘾’自然而然地戒了,现在他更多地会用手机搜索跑步相关知识,并学习如何健康饮食,还主动定制起家庭食谱。”
当运动从“被要求”变为“我愿意”,这个暑期的汗水与笑声,正沉淀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托底孩子们的体质与品格,也为新学期乃至更长的人生赛道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