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YouTube二十周年:从“寄生虫”到媒体巨头的历程(下)

今年,YouTube 庆祝了其成立二十周年。在其母公司谷歌/Alphabet 的领导下,它已牢牢占据全球最大视频观看平台的地位——这个平台最初曾被电视界唾弃,但如今却被视为与观众互动的首选之地。国际行业媒体C21近日推出了回顾Youtube崛起历程的特别报道,影视产业观察特别编译了这篇报道,供业界参考。昨日已发出上篇,在今日刊发的下篇中,将探讨Youtube原创节目战略的曲折发展,以及其如何在不再委托制作节目的同时,在非体育内容上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奈飞。

Youtube自制内容的起步

当大量MCN开始兴起,并试图加强对新晋网红们的商业化开发时,YouTube则开始花费自有资金,开发更能吸引广告商的内容,并努力吸引成熟的影视创作者,帮助其在高端制作与平台原生内容之间架起桥梁。

《生活的一天》(Life in a Day) 是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Scott Free Productions公司制作、奥斯卡奖得主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执导的一部众包纪录片。这部长片由来自世界各地超过 80000 条视频拼接而成,全部拍摄于 2010 年 7 月 24 日,以庆祝 YouTube 五周年。该片由 YouTube 与 LG 电子共同赞助,并于 2011 年 1 月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

不到两个月后,YouTube宣布收购Next New Networks,该公司当时已通过Barely Political、Channel Frederator 和 Fast Lane Daily等频道积累了数十亿次观看量。同时,YouTube 表示将把该业务整合进新成立的Youtube未来实验室与观众发展部(YouTube Next Lab and Audience Development Group),旨在扶持新兴网络人才——实际上就是建立一个自有的 MCN。

大约在同一时期,公司聘请了派拉蒙影业数字发行主管亚历克斯·卡洛斯(Alex Carloss),担任高级内容采购与开发执行官,以强化内容合作关系,并为在 2011 年 10 月推出的 YouTube 原创频道计划(YouTube Original Channels initiative) 做准备。该计划最初在美国投入约 1 亿美元,资助 100 个频道项目。入选者包括 Maker Studios、My Damn Channel 和 Machinima,以及网剧制作公司 Smosh and Alloy Entertainment、《孤独女孩15》(Lonelygirl15) 制片公司 EQAL 和 Fine Brothers。同时也有传统影视行业的公司:弗里曼陀传媒、狮门影业、Magical Elves 和 Electus。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 的 Katalyst Media 也在名单上,还有华裔导演朱浩伟(Jon M Chu)、音乐人法瑞尔·威廉姆斯(Pharrell Williams)、篮球明星沙奎尔·奥尼尔(Shaquille O’Neal) 和滑板运动员 托尼·霍克(Tony Hawk)等。

该计划随后扩展到欧洲,YouTube 在英国、德国和法国又支持了 60 个频道,其中包括恩德莫尔、BBC环球、喜剧演员瑞奇·热维斯(Ricky Gervais)、名厨杰米·奥利弗(Jamie Oliver),以及由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的 Syco娱乐公司与 Base79 合作的才艺选秀节目《你时代》(The You Generation),该项目邀请了男团单向组合参与启动。

与此同时,2012 年 10 月 14 日,在红牛的帮助下,奥地利跳伞运动员费利克斯·鲍姆加特纳(Felix Baumgartner) 从24 英里高空的合金舱中跳下,打破了最高空跳伞的世界纪录,同时也创造了 YouTube 最大的同步观看人数纪录:800 万人同时收看,验证并展示了 YouTube 的直播能力(遗憾的是,他于今年因滑翔伞事故去世,享年 56 岁。)

YouTube原创频道之后扩展到亚洲,从日本起步,但进一步扩张计划受阻,该项目逐渐偃旗息鼓。经过大约两年、投入近 3 亿美元后,最初的频道网络未能收回预付款,该计划最终被叫停。

然而,这段经历并未白费,反而为之后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借鉴。2014 年3月,YouTube 在庭外和解中结束了维亚康姆长达八年的诉讼,为推出免广告订阅服务 YouTube Red(现称 YouTube Premium)扫清了障碍。次年 7 月,公司聘请前 MTV 节目负责人苏珊娜·丹尼尔斯(Susanne Daniels)担任原创内容副总裁,亚历克斯·卡洛斯向她汇报,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Youtube自制内容的中兴与转折

YouTube Red上线半年后,2015年10月,一系列 YouTube原创内容登陆该平台,其中包括喜剧整蛊节目《吓坏 PewDiePie》(Scare PewDiePie),由 Maker Studios 与《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创作者罗伯特·柯克曼(Robert Kirkman)的Skybound娱乐公司联合制作。

YouTube 还买下了 Rooster Teeth公司(此时已被 Fullscreen 收购)制作的电影 《激光小队》(Lazer Team);AwesomenessTV 的青春喜剧 《四人组》(Foursome),由罗根·保罗(Logan Paul)参演;瑞安·西克莱斯特制作公司(Ryan Seacrest Productions)的歌唱选秀节目;狮门电视出品的舞蹈剧《舞出我人生》(Step Up – High Water);以及由Left Bank影业和索尼影业电视部制作的科幻剧《起源》(Origin)。

随着苏珊娜·丹尼尔斯建立团队,她先后招募了前福克斯电视网与WGN美国电视网高管乔恩·瓦克斯(Jon Wax)担任剧集和电影内容主管;Maker Studios前任国际创意主管卢克·海姆斯(Luke Hyams)担任亚太区域原创主管;后来还聘请了另一位福克斯电视网老将亚历克斯·派珀(Alex Piper),负责美洲区的非剧本类内容原创。

这一时期两部最受瞩目的作品是:2018 年夏天上线的 《Sidemen 秀》(The Sidemen Show),一档由英国 YouTube 团体 Sidemen 主导的特技挑战类节目,Blue Ant数字制片厂制作,嘉宾包括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史蒂夫-O(Steve-O)和妮可·舒可辛格(Nicole Scherzinger);以及同年上线的《眼镜蛇》(Cobra Kai),延续 《功夫小子》(The Karate Kid)系列,由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的Overbrook娱乐和索尼影业电视部制作,共播出六季,最终一季于今年 2 月收官。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后续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当时更广泛的行业转变,也部分解释了 YouTube 为何近年来“悄然”成长为今日模样:全球最大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商,每天为观众提供超过 10 亿小时内容,并且成为美国电视屏幕上收视率最高的平台。

到 2018 年底,已有传闻称 YouTube 正在重新考虑原创战略。虽然 2019 年春天续订了《眼镜蛇》第三季,但主管剧本类内容的乔恩·瓦克斯(Jon Wax)不久后离职,加入亚马逊影业。与此同时,索尼开始为该剧寻找新发行方。随着流媒体大战升温——迪士尼、华纳兄弟、NBC 环球和苹果都在准备挑战奈飞,索尼最终把《眼镜蛇》卖给了奈飞,包括前两季版权。YouTube 随后再次转向,将原创节目移出付费墙,并把重心放在非剧本类内容上。

然后,新冠疫情爆发。全球大范围封控期间,家庭观众的视频点播需求大爆发。奈飞(早已注意到 YouTube 的高速增长)购买并上线了儿童系列节目 《宝宝巴士歌》(CoComelon)——这是由一对夫妇创作的 YouTube 原生 IP,被Moonbug娱乐公司收购,该公司 2018 年 由Maker Studios前高管雷内·雷赫特曼(René Rechtman) 创办。

该节目迅速登上奈飞播放前十位并持续了整个 2020 年下半年。电视行业陷入狂热,奈飞不断加大内容投资,其他公司努力追赶,制作预算与人才片酬飙升。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充满挑战,行业依旧现金充裕。订阅式视频点播似乎成了新金矿……直到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2022 年,随着奥密克戎变种疫情消退、世界逐渐恢复正常,YouTube 宣布正式关闭原创部门,苏珊娜·丹尼尔斯离职,其团队随之解散。

与此同时,奈飞在 2022 年第一季度财报中震惊业界:订阅人数首次下降,并宣布将引入广告。所谓“电视黄金时代”真的到头了。美国制片厂在技术与内容上的巨额投入被证明是过度的,华尔街不再容忍烧钱模式,转而关注盈利能力。再加上好莱坞编剧与演员大罢工,行业面临巨大压力。

因此,当流媒体巨头们再次转向广告支持模式时(这次由奈飞带头),他们发现这个市场早已被全球最大的网络广告巨头谷歌(母公司Alphabet)牢牢把握。在视频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是YouTube。当电视行业执迷于“流媒体大战”时——纠结 Disney+、HBO Max、Peacock 或 Paramount+ 是否能撼动奈飞或亚马逊的地位——观众实际上正忙于看Youtube。

2024 年 5 月,尼尔森报告显示,YouTube 首次在美国电视屏幕观看时长上超越奈飞。同年 7 月,它又超过迪士尼,登顶第一。这里指的不仅是 Disney+,而是整个迪士尼集团的全部渠道,包括 Hulu、ABC、FX Networks、ESPN、Disney Channel 等。

奈飞已经买下并上线了纪录片 《Sidemen 故事》(The Sidemen Story),讲述 YouTube 团体 Sidemen的故事,由Youtube前亚太区原创主管卢克·海姆斯新公司 Pangaea 制作。该公司还举办了奈飞迄今最大规模的直播体育赛事:YouTube网红杰克·保罗(Jake Paul)对阵“地表最强男人”迈克·泰森(Mike Tyson),吸引了 6500 万观众同时观看。随后,奈飞宣布参与制作 Sidemen 的真人秀竞赛节目 《不要内耗》(Inside)第二季,并计划推出美国版。

与此同时,亚马逊正在筹备上线《野兽游戏》(Beast Games),这是一档 1 亿美元级别的节目,由 YouTube 最大明星野兽先生(MrBeast)主持。

Youtube VS 奈飞:谁是视频霸主?

早在2008年,英国ITV执行主席迈克尔·格雷德(Michael Grade)就曾表示,他会在谷歌或Joost每年在英国内容上投资10亿英镑(14亿美元)时“开始担心”。尽管Joost已不复存在,但根据安培分析(Ampere Analysis)的数据,YouTube今年将在全球范围内投入约200亿美元于非体育内容,比奈飞更多,仅次于迪士尼。虽然其支出方式与其他平台有所不同,是通过基于广告的营收分成与创作者和IP所有者合作,但无论如何仍是内容投资。正因如此,包括“传统”电视台和电视制作人在内的这些群体,越来越多地涌向这一平台。

根据母公司Alphabet第二季度财报,YouTube收入同比增长13%,在截至6月30日的三个月内达到98亿美元,超过了分析师预测的96亿美元。其2024年全年贡献被估计为361亿美元,同比增长14.6%,紧随奈飞之后。奈飞在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为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24年全年为3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7%)。

更为关键的是,在6月,YouTube在尼尔森的“媒体发行商指数”(media distributor gauge)中创下历史新高,占据美国电视屏幕全部观看时间的12.8%,将其对第二名迪士尼的领先优势扩大至2.8%——这是该报告启动以来的最大差距。奈飞以总观看时间的8.3%位列第三。

奈飞双首席执行官泰德·萨兰多斯(Ted Sarandos)和格雷格·彼得斯(Greg Peters)继续淡化YouTube所带来的竞争,他们称后者是在“消磨时间”的生意,而他们的公司则专注于“花时间”。他们把YouTube视为创作者的训练场,这些创作者没有获得任何前期支付,要自己承担全部财务风险,而奈飞通过承担这一风险,既能提升源自YouTube的节目,又能提供更好的变现模式。

但另一个区别在于,奈飞通常会拥有所委托制作内容的知识产权,而YouTube如今已退出这类竞争,将权利留在创作者手中。这不仅吸引了希望掌控自己命运的头部网红,也吸引了成熟的电视内容制作方。例如英国的Avalon,一家历史悠久的制作、艺人经纪与现场活动公司,就凭借其喜剧游戏节目《任务大师》(Taskmaster)在YouTube上获得了全球成功。

YouTube的最初标语是“播出你自己”(broadcast yourself)。尽管这一口号在2010年代初被逐步弃用,因为公司当时正培养上述的专业内容合作伙伴,但如今,在公司成立20年之际,值得再次回味。

这句口号源于Youtube的三位创始人陈士骏(Steve Chen)、查德·赫尔利(Chad Hurley)和贾维德·卡里姆(Jawed Karim)为他们的网站取名时的设想——一个能概括普通人上传并向全世界展示几乎任何东西的平台:滑板狗的家庭录像、最新热门商品的“开箱”视频、卧室里关于任何话题的激情吐槽、游戏测评、恶作剧等。

其中的“You”指的是“你”,而“Tube”则是电视(TV)的俗称。“Broadcast”(广播电视台)曾经是全球观众观看视频的主要技术平台。而今天,这一角色属于YouTube。“Yourself”(你自己)曾代表第一次接触社交媒体的普通人。如今,它则意味着一群群超级精明的创作者,他们伴随着这一平台成长,把它作为首选阵地,依托其先进的技术;意味着那些团结起来、整合资源和知识,建立起超精良、数字优先的工作室的群体,这些规模是传统媒体公司难以想象的。越来越多地,如果“电视”想要保持被看见,就必须出现在这里。

文章来源:

https://www.c21media.net/department/c21investigates/twenty-years-later-how-youtube-went-from-tv-parasite-to-partner-pt-2/?ss=Twenty+years+later&t=1756174117

— THE END —

编译 | 尼德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YouTube二十周年:从“寄生虫”到媒体巨头的历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