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荧光挥舞、万人合唱的演唱会现场,到笑料不断、包袱频出的相声、脱口秀专场,再到气氛高燃、后劲十足的音乐节,遍地开花的演艺活动映射出人们高涨的消费热情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01
为何当下演艺经济如此火热?
情感驱动力。“那不是演唱会,是我挂的专家号,是我回不去的青春。”从网友的调侃中可见,演唱会等演艺活动已然成为人们释放情绪的窗口。透过这扇“窗”,有人为情怀奔赴,在青春的歌单里追忆流金岁月;有人为氛围买单,在荧光挥舞与万人合唱里体验沉浸式的集体狂欢。大家追求的不仅是为了听歌本身,更多也为获得情绪价值的回馈。
消费观转变。不仅演唱会、音乐节火爆,相声、脱口秀专场,音乐剧、舞蹈剧表演等演艺活动同样呈现热销态势。APP上秒空的门票、刷屏的朋友圈,无不直观地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从物质层面的消费向更注重情绪价值和精神体验的悦己型消费转变,情绪价值正在成为年轻一代的消费密码。
文旅新潮流。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如今正在成为文旅消费的新潮流。一场大型活动吸引来的新面孔,他们既是观众,也是游客。到青岛参加音乐节,顺道打卡“青交所”品尝青啤鲜爽、慢酌微醺时光;在临沂听刀郎演唱会,第二天还可探访沂蒙革命老区红色底蕴,人们在追求演艺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可趁机享受当地的人文风情,不知不觉中就将“演艺+文旅”链接在了一起。
02
一场演出不仅可以带火一座城,更能“激活”一座城。演艺经济的火热正在为城市注入澎湃的发展活力。
传递城市魅力。以演唱会为例,其并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生动、高效的城市宣传。以往演出方在选择演出地的时候多会选择一二线大城市,不仅是因为这些城市具备大型的体育场馆等硬件配套,更考虑到交通便利、地方承接经验等方面的因素。随着演艺经济的风从一线城市吹向更多二三线城市,这为很多中小城市带来了展示形象、借机“出圈”的机会,不少地方正好抓住这波人气,纷纷拿出“宠粉”绝活,擦亮城市品牌。
衍生新兴业态。有人气的地方往往隐藏着新的商机。比如,悄然兴起的“应援妆”经济——演出场外,为热情的粉丝观众做,涂上彩色眼影、贴上亮晶晶的装饰、在脸颊写上歌手名字缩写、用应援色头绳编发,这种极具仪式感的妆造获得很多粉丝观众的青睐,如今演唱会专属妆造已成为不少歌迷观看演唱会前的“必备流程”,为当地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撬动周边消费。举办一场大型演艺活动,跨城观众普遍在演出地停留1—3天,除了票房收入,还会带动周边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系列消费,形成独特的“3小时撬动72小时”经济效应。有一项数据显示,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达1:4.8,即门票1元就能带动周边消费4.8元,因此也有人将其比喻为“行走的GDP”,可见演艺经济蕴含的多重价值效益。
03
演艺经济持续火爆,但市场繁荣的背后也衍生出不少行业乱象。比如,“柱子票”“墙根票”的随机出售让一些观众体验大打折扣;有的商业演出“注水”严重,消耗了观众的期待和热情;还有的硬件配套存短板,远道而来的异地观众“吃住行”受限等。
此类问题不仅制约演艺市场的发展,对一些城市的综合治理效能也是一种考验。当华丽的演出落幕,如何做到“曲终人不散”,如何做好演艺经济与城市深度融合这篇文章,值得思考。
培育本土品牌,构建“主客共享”的演艺生态。一线明星艺人的巡演固然为当地带来一时爆棚的人气,但是随着活动的落幕人气也会渐渐褪去,仅靠明星效应来“粘”住人气难以持久,因此培育和做强本土特色的演艺品牌尤为重要。
作为一座极具浪漫氛围和文艺气息的海滨城市,威海在打造培育本土特色的演艺活动方面具有独特深厚的资源禀赋。从连续举办多年的半月湾沙滩音乐节、那香海海岛文化节,到景区与实景演绎相结合的华夏城“神游华夏”大型实景演出,一方面,通过这些本地的演艺活动把威海的山海风情、人文气息完美呈现;另一方面,精心策划像“吃住文登 嗨游威海”这样的区域联动,多点发力让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都可在不同的选项中乐享山海风情、演艺之美。
推行暖心举措,传递“宾至如归”的好客之情。闪耀的舞台为城市吸引了大批的“头回客”,但城市所提供的优质体验、硬核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管理,却是让“头回客”变“回头客”的密码。比如,有的地方采取加开列车、公交专线满足观众乘车需求,有的地方玩转“票根经济”打通观众“吃住游购”的各个场景,让观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深化融合思维,彰显“魅力多元”的城市形象。做好演艺经济与城市的融合文章,既需要头部资源的引领,也需要在地资源的发掘,更需要地方管理服务的绵绵发力。通过演艺经济与城市基因深度融合,传递城市多元魅力,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从无微不至的细节关怀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诚意与温度,这不仅是城市品牌的更好诠释,也是综合管理效能的真实体现。当城市影响力提升了,自然也会吸引更多演艺团队青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文旅生态,让演艺“唱”得更响、“行走的GDP”走得更远。
供稿:文登区委宣传部 钱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