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郭杰出生于1982年,自幼喜爱相声和影视表演,机缘巧合进入《杨光的快乐生活》剧组,从群众演员做起,摸爬滚打十余年,也曾跟随杨少华、杨威、杨议等名家学相声。他参演了多部“杨光”系列剧,不少观众记住了他塑造的“姚老二”,剧中这个角色偷奸耍滑,而生活中的郭杰却是幽默风趣、淳厚善良。
他也是一个特别顾家的好男人。不拍戏时,白天帮妻子经营美甲店,晚上在抖音平台直播,陪着认识他的老朋友、老观众聊聊天,推荐一些好商品。他说:“日子虽然平淡,但也让我感到满足。我并没有‘退圈’,只要有机会,只要大伙儿还想看我,我就会继续在表演这条路上走下去。就像《杨光的快乐生活》中最经典的那句台词——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进厂当车工
改行干司机
我是天津人,父母都是事业单位职工。我父亲爱好乐器,小号、萨克斯、二胡都会。我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我父亲下了班就去舞厅伴奏。他曾想培养我学音乐,可我淘气,上课都坐不住,更别说学琴了。我大舅在天津大学机电工厂工作,我17岁那年,他推荐我去工厂上班。第一次见到车床开动,把坚硬的金属削成碎片,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在这儿工作,头发上、手上、身上蹭得都是油泥,连摩丝都省了,大背头油光锃亮。车床前铁刨花飞溅,经常掉到衣服里。还有一回,我在砂轮机上磨钻头,一不小心,钻头扎进了手心。
受我父亲影响,我也喜欢文艺,尤其爱听相声。我家住红桥区,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来回路上就靠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相声解闷儿。
在工厂干了三年,大伙儿在一块挺乐呵,但我琢磨,这么干下去不行,整天跟机器、图纸、磨刀打交道,搞对象都费劲。我跟厂领导请假,报名去学开车,学费是1900块钱,天天早起坐班车去驾校。考完驾照后,花一万多块钱,买了辆二手“松花江”面包车,业余时间帮朋友送货,一趟能挣一两百块钱。那是我这辈子拥有的第一辆汽车,坐在车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有收音机能听相声,这可太美了!那种兴奋劲儿,是后来买再好的车都体会不到的。
毛遂自荐进剧组
真听真看真感觉
开了一阵子车,我的心野了,从工厂辞了职。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开车拉活的生计越来越难干,我那辆二手面包车也是毛病不断,光修车就花了不少钱,最后还是卖了。好在那年头儿开车是技术活,汽车少,会开车的人也不多。2003年,我花9万多块钱买了一辆出租车,当上了出租车司机。机缘巧合,这段时间我认识了天津人艺的演员郜妍妍,我喊她“妍姐”,她带我走上了演艺道路。
2008年,《杨光的快乐生活5》马上就要开机了,我接到妍姐打来的电话,让我去酒店见导演。我兴奋得一宿没睡,转天起来精心捯饬自己——头发打了发胶,穿着一身淡黄色的“绫罗绸缎”就去了。
到了地方,看到“《杨光的快乐生活5》剧组”的牌子,心一下子踏实了。没过多久,杨议导演从里面走了出来,看见我一愣。我说:“我叫郭杰,是郜妍妍介绍我来演戏的。”他看我穿的那身衣服,估计以为我是来唱戏的吧,忍不住笑着说:“这小孩儿多耐人,胖乎乎的。”
那天我不仅见到了导演杨议、条子的扮演者韩兆,最惊喜的是还见到了杨少华爷爷,这可都是我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人。我激动地和他们每个人都合了影。那时我用的还是老式傻瓜相机,离开剧组后,我直接去冲印店,把照片洗了出来。回到家,我把照片给我爸妈看,他们也高兴极了。这些照片现在还挂在我家墙上,我觉得特别珍贵。
导演安排我演了一个骗狗的角色,只有几句台词。我没日没夜地背,这可是我人生的处女作啊!到了现场,没想到我是和杨议导演对戏,我更紧张了。好在没丢人,一条就过。导演夸我演得好,又给我加了两场戏。那种感觉,别提多美了。
《杨光的快乐生活5》播出时,我给每个亲戚朋友都打了电话,让他们看,心里特别有成就感。不过拍完这部戏,我又回到了现实中,就像一场梦醒了,该干嘛还得干嘛。
过了几个月,《杨光的快乐生活6》要开机了,我主动找到妍姐,说想到剧组里帮帮忙,这回不当群众演员了,我来管群众演员吧。就这样,我当上了这部剧的演员副导演,也就是俗称的“群头”。干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当“群头”这么累。经常半夜一两点接到通知,明天要多少人,几点,在哪儿集合。我就得马上找人帮我组织群众演员。幸亏那时候有我妻子帮忙,要不真忙不过来。
群众演员的工资一天一结,我得先把这份钱垫上,再去找制片主任报销。制片主任杨伦是杨议导演的三哥,为了能顺利报销,我就想着请人家吃顿饭,搞好关系。但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干好工作,对得起剧组,对得起良心,别整那些没用的。”后来我们接触得越来越多,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他的人品,他也很欣赏我,把我带在身边做生活制片,还认我做了义子。
在剧组,我也经常客串一些小角色,分配到的戏越来越重,导演教给我演戏三要素,“真听、真看、真感觉”,让我获益匪浅。我也逐渐领悟到:演这些市井人物,甚至说演“坏人”,是为了明白生活的意义。现实生活中要做个高尚、文明的人,要是把戏里的角色带入生活,那就真坏了。
一脚踏入影视圈
导演为我指方向
那些年在剧组耳濡目染,我的演技也有所提升。有时导演现场改词,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具备快速记词的能力,随时适应现场变化。有一次拍戏,导演要求我边走边说,还得看轨道、看走位、看镜头尺寸、看节奏。我连录六条都没过,压力巨大。导演说:“这是咱自己的戏,放开演,不用紧张。”我咬牙坚持,迈过这道坎儿,觉得自己一下子成长了。
2015年,刘亚津老师找到我,说有一部网络电影叫《津门侠盗团》,想让我客串个角色。那是冬天,我们在北宁公园的湖面上拍摄,脚踩上去嘎吱嘎吱响,我又不会游泳,可给我吓坏了。
接下来,我又参演了《杨光那些事儿》,饰演足疗店老板姚老二。那是我第一次拿到真正的剧本,因为之前演的角色戏都太少,根本用不上剧本。姚老二是故事主线里重要支线的一个角色,有点儿滑头,见人下菜碟。我特别激动,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通过拍这部戏,我学会了剖析角色,和其他主要演员围读剧本找感觉,也能把台词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更舒服自然了。我真正觉得自己是个演员了。
我跟很多著名演员都有过合作,像郭冬临、刘亚津、张海燕等,出演了《杨光那些事儿之恋爱先生》《杨光那些事儿之好好先生》《剩男征婚记》《大年初一立春》《借你俩胆儿》《斗地主》《津门侠盗团》等影视作品。
虽然我酷爱影视表演,但其实也得学会“两条腿走路”,毕竟没那么多戏可拍,我和妻子开了一家美甲店,也开始做自媒体。
现在我的抖音账号“郭老板说实话”已经累积了10多万“粉丝”,每次开播,主要就是跟大伙儿聊聊天,分享生活的乐趣,顺便带点儿货。只要是我卖的东西,我都得负责,必须得保证是好东西。我妻子帮我管理后台,我在前面讲。一天能卖几十单,挣点儿生活费,更重要的是能跟“粉丝”保持联系,露露脸儿,别让人忘了咱。
可以说,没有《杨光的快乐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我。让别人快乐是一种功德,让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我要努力做一个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儿快乐的演员。这条路,我还在走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