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沃野田畴气象新——新疆吉木萨尔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访

近年来,新疆吉木萨尔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号召,因地制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从而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项目区粮食产能提高20%以上,灌溉用水节约20%-30%。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好评。

区分灌区,项目因地势制宜

吉木萨尔县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高山雪岭,中部为平原,北部为沙漠。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项目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山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小且较为分散,农田建设注重水利设施配套,修建加压池,将水送达山区农田之中。针对山区坡度较大的特点,施工方根据顺坡、逆坡来调整出水桩的间距以保证水的顺利输送。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规模化种植,重点推进土地平整、大型灌溉设施建设以及田间道路优化,为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吉木萨尔县内存在井灌区、河灌区、井河混灌区三种灌区类型。在井灌区和井河混灌区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配套建设智能化的灌溉控制系统,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规律精准灌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与管理,防止过度开采。河灌区主要对现有灌溉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

在井河混灌区的二工镇头工街西村,建设全硬化沉沙池,用东大龙口河水加压灌溉农田减少损耗。同时,优化渠系布局,合理设置分水口,保障灌溉用水公平分配。庆阳湖乡双河村,则灵活调配水资源,在河流丰水期利用河水灌溉,枯水期启用井水补充,确保农田灌溉用水稳定。

除了因灌区施策外,吉木萨尔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注重因地施策。北庭镇西上湖村有3200亩的盐碱地,影响农作物生长。为此,村民们自发进行盐碱地改良,采取物理手段、化学药剂和牛羊粪等有机肥相结合的改良措施。物理手段方面,通过平整土地、深松深耕、上灌下排、秸秆还田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化学药剂上,合理施用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盐碱含量。有机肥则利用牛羊粪进行中和盐碱,虽成本高,但效果立竿见影且无副作用。经过改良,部分盐碱地实现了有效利用,种植上了油葵、小麦等农作物,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高效节水,克服缺水县资源短板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7月17日,二工镇头工街西村余家村小组的管水员王世军说:“我管水管了十几年了,管着400亩的河灌地,500亩的井灌地。以前浇水是大水漫灌,费时费力不说,还浪费水,现在修了滴灌管道,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地,再也不用守着看水了,还能调节每块地的用水量,保证每块地都能有收成。”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土地质量和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土地流转费用也随之提高。老台乡老台村村民杨志全有24亩地,已流转多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因为土地效益提高了,流转费也跟着上涨,从2022年之前的每亩300元,涨到了每亩1000元。流转土地后,杨志全搞起了畜牧养殖,增加了额外的收入。老台村村民齐秀全把自己的地以1340元的流转费流转给了其他种植户。“不种地了,就可以出去打工,流转费加工资,收入还能提高不少。”齐秀全说。

通过整合村集体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提升农田质量,进而提高农田流转费用,将高标准农田对外流转,增加了村集体的土地流转收入。

在吉木萨尔县,多数行政村都有一定量的集体土地。集体土地的流转费各不相同,过去,高的每亩上千元,低的每亩仅200元。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也成了许多村增加村集体收入的一条新路径。

高标准农田让当地的土地实现了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价值越来越高。老台乡老台村村民胡希贤以990元每亩的价格整村流转了4230亩土地,其中1010亩种植小麦,3220亩种植效益更好的棉花。在老台乡,过去也有人尝试种植棉花,但总因为灌溉不足而造成减产。胡希贤的这次大胆尝试,在吉木萨尔县还是首次。如果产量能有保障,当地的土地效益将直追棉花产区,为其他村民带了头打了样。

随着农业技术发展,作物产量得到大幅提升,泉子街镇公圣村土豆种植大户蔡保军的120亩农田,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之前,亩产一般2吨多,最多3吨。改造后,亩产一下子达到了4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蔡保军的地改造之前一年只能浇两次水,改造之后可以浇3-4次,浇水次数多了水费反而减少了。

泉子街镇公圣村土豆种植大户蔡保军在自家高标准农田中拔除土豆垄间的杂草。

智慧升级,探索农业无限可能

在位于庆阳湖乡二工梁村的吉木萨尔县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里,慧尔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上清晰地显示着庆阳湖乡的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灌溉的相应信息,设备型号、覆盖面积、地址、施肥记录等,屏幕上一个个点位十分清晰明了,动动手指就能知道农田的具体情况。在截至2024年已建成的13.87万亩高标准农田中,已经安装224套施肥系统,覆盖四个平原乡镇。现在的施肥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苗情、虫情以及气象,功能齐全,数据可靠。

在庆阳湖乡双河村,村民用上了智能灌溉系统。

在庆阳湖乡双河村,大片的麦田已经完成了机收。种植户李国鹏说:“现在种地特别省事,只需打开手机上的APP,轻轻一点,就能知道哪块地需要施肥打药,哪块地需要浇水灌溉,省时省力还省成本。”通过安装土壤墒情监测设备、气象监测站、智能灌溉系统等,实现了对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根据监测数据,系统自动分析作物需水需肥情况,精准实施灌溉和施肥,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这不仅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还为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吉木萨尔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施工方会花费500万元的项目经费在工人工钱和机械租赁上。招工会优先面向当地,吸纳当地农民参与施工,农民通过参与项目建设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农民在参与建设过程中,也学习到了一定的工程建设技能,提升了自身素质,为后续参与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干部与群众密切配合,形成了和谐的干群关系。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积极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和益处。在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决策,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群众则积极支持项目建设,主动配合土地流转、地上附着物清理等工作,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老台乡老台村村民胡希贤提出的关于地排、出水桩距离、主管与分管距离等意见皆被采纳,灌溉系统从2022年建成直到现在都运行良好。干群一心,共同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乡村振兴而努力。

吉木萨尔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季强说,自2019年以来,吉木萨尔县先后争取项目资金3.6亿元,实施高标准(高效节水)项目26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87万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中,紧紧依托本地耕地资源、水资源分布等实际,先后编制高标准农田2021-2030年和永久性基本农田建设两个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力加快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力争到2028年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作者:田海秀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沃野田畴气象新——新疆吉木萨尔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