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华山论剑》播完了,有些悄无声息。
这部四个故事组成的单元剧,本来是《金庸武侠世界》的一部分。但《金庸武侠世界·铁血丹心》于一年前播出后,这部基于《射雕英雄传》原著的正传内容遭遇了不少争议。于是,《金庸武侠世界》这部单元剧直接“拆伙”。
剩下四部前传作品打包为新的单元剧《华山论剑》放在今年播出,平台侧或许期待能与前作进行切割。
《华山论剑》系列从7月26日起以五天一部的频率,分别全集放出《九阴真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五绝争锋》这四部原创前传故事,从原著中的只言片语延展出《射雕》上一代的恩怨情仇。
但效果不如人意。截至8月17日上周日,四部剧集在云合剧集日榜上的最好成绩,是《东邪西毒》短暂进入单日第九,市占率2.6,其他排名均在十名及之后。
从这部单元剧的设计来看可以说,这是平台的一次大胆创新,邀请五位行业知名导演,分别操刀一个单元故事。但从最终效果看,这却成为一次相互拖累与扣分的集体创作。
其中,《东邪西毒》单元由徐兵担纲编剧、导演,目前是口碑最好的一部,不少观众称之为“年度最佳武侠剧”。应该说,这是一个在创作上极为大胆、又非常忠实原著的故事,真正做到了为《射雕》写前传的叙事使命。
从人物来看,剧集真正拍出了“侠”。
初出茅庐、恪守本分到了愚钝的黄药师,自命不凡却坚信侠义之道的白驼山少主欧阳锋,冰雪聪明的冯蘅,刁蛮任性却敢爱敢恨的原创人物耽敏,他们做到了各有各的可爱,也为后来的成长与悲剧分别埋下了伏笔,甚至观众会在与原著对照看时,有掩卷长叹的悲凉之感。
打戏也可圈可点,许多观众都津津乐道的最终对决,黄药师一曲碧海潮生串联起三段打戏的叙事功能,编排上实现了紧凑的节奏和一气呵成的爽。而这种“武”的出色,奠定了武侠剧最重要的视听基础。
在剧集气质上,这又像是一部电影《东邪西毒》的前传故事,甚至黄药师与欧阳锋的对谈,也有一挂草编灯罩的反光,映照着两个人充满不安的脸。而如电影一样,以古龙风拍金庸的影视化创新,让全剧真正具有了江湖儿女、命若飘萍的豪气与苍凉。
为何这部武侠剧能获得观众的认同?除了在剧作上足够扎实,做到了人物有动机、行为有逻辑,更重要的是拍出了武侠迷认可的“味道”,一种区别于当下许多偶像化叙事的、传统武侠的精气神。
但如此用心的创作,仅作为单元剧的四分之一,是很难颠覆整个系列口碑,或带动整体数据的。
系列的大部分情节都被认为是剧情和人物的“魔改”,武力系统崩坏、原著情节脱轨以及原著人物形象的差异,都遭遇了不少争议。
《九阴真经》成为围绕梅超风的偶像化叙事;《南帝北丐》从剧情到演员选角,包括喜剧风的处理,也很难燃给观众满意;最终的重头戏五绝争锋,也在加入了明教搅局的戏份后显得混乱,甚至王重阳最终独霸天下还被质疑拍得像是“捡漏”。
这种制作品质上的混乱,暴露的是当下行业内容开发的不确定性。
应该说,当初为《金庸武侠世界》定下的五位导演,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专业口碑的头部创作者。
但从选角到剧本打磨,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各个环节都出现了扣分项,而这或许表现出了当下剧集内容良莠不齐的背后问题——长期以来的制作惯性,存在着大量坏习惯,始终让项目最终的完成度很难保证。
而在这种情况下,类似单元短剧的拼盘式开发,或许真的还不是时候。
此前比较典型的例子,或许是《唐人街探案》网剧,同样采取了不同导演把关不同故事,陈思诚任监制的模式,前两个故事《曼陀罗之舞》《玫瑰的名字》的呈现让人惊艳,第三个故事《幽灵邀请赛》却大倒热灶,口碑腰斩,最终豆瓣评分仅为7.0。
或可作为类比的还有如“迷雾剧场”“X剧场”等行业尝试,同样分别拿出过《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和《漫长的季节》等佳作,也同样因为后续作品开发品质难以保证,逐渐失去了市场影响力。
而如此问题,其实已经在渐渐加剧整个剧集市场的基本盘流失。
《东邪西毒》的遗憾,或许只是这种行业开发困境的一个缩影,内容的确定性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