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歌手》落下帷幕,单依纯虽然没能摘得桂冠,却在节目中掀起了不小的风波。她的女儿曾说,这种综艺讲究“资历”,年轻人要想拿冠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对于综艺的内情和机制,我并不关心。作为一位53岁的中年男人,我一直认为,很多在自己领域能登顶的人,都是极为聪明且天赋出众的,他们的努力和才华绝非偶然。而单依纯年仅23岁,便已在华语音乐界达到令人叹服的高度。很多人对她的质疑,我不禁要问:“她比你笨吗?”
单依纯从18岁起便展现了超凡的音乐天赋,她对音乐的理解力与声音控制力令人叹为观止。她翻唱的每首歌,几乎都能超越原唱。如果你摘下有色眼镜,静下心来听,相信你会认同我的看法。
在《天赐的声音》等其他综艺中,单依纯始终保持着自己擅长的情歌路线,而她和海来阿木在春晚合唱的《不如见一面》,无论是声情并茂的演绎,还是中规中矩的表现,都足以看出她的潜力。按照常规,她完全可以一步步积累资历,最终接过华语流行乐天后的宝座,然而她却没有这么做。
《歌手》这个舞台,成为了单依纯音乐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她也因此招来了不少网络上的攻击。连音乐评论人丁太升也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声音太过粘腻,离常石磊远一点。”他的一番话,不仅没有让他获得更多支持,反而吸引了一部分新的粉丝。毕竟,只要有人批评单依纯,就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喜欢。
然而,这些批评者与单依纯并无深仇大恨,为什么会如此针对她呢?事实上,很多人对优秀的人的敌意,源于对自己不足的自卑和无力感。正如那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旦一个人出类拔萃,就会遭遇他人的嫉妒和攻击。尤其是像单依纯这样的年轻歌手,才华横溢、敢于突破、拥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她的每一个选择都成为了被指责的理由。
这些人挑选目标并非随便,他们清楚地知道,像单依纯这样的艺人,反击的代价微乎其微。而他们所攻击的,往往是那些他们认为可以用来宣泄情绪的人。更有一些人,总是喜欢在网络上点赞那些看似可怜的人,心里觉得自己正义感满满。然而,这种现象却加剧了“卖惨”现象的蔓延,毕竟这些人深谙社交媒体的算法与人心。
单依纯的“问题”也许就是她过于优秀,过于不拘一格:
1. 她太出众,23岁便取得如此成就,不承认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2. 她太不按常理出牌,为什么不继续保持“纯”的形象?为何穿上那些大胆的衣服?大家想要的是“邻家女孩”,可她却跑得太远了。
3. 她情歌唱得那么好,为什么偏偏选择《李白》这种非主流的歌曲?而且,妆容如此独特,又为何不学学其他人低调些?你又叫又喊,难道不知道东方文化更青睐内敛吗?
这些种种批评,似乎成了她必须承受的“宿命”。她能从中汲取多少力量,走得更远,我们不得而知。
在《歌手》最后一期的采访中,单依纯提出了五个“灵魂拷问”:“什么是对?大众喜欢就对?大众不喜欢就错?我喜欢就对?我不喜欢就错?”这些问题,再一次展现了她超越常人的深度与思考。与许多人“傻子共震”的浅薄认知相比,这样的反思简直天壤之别。
单依纯在《歌手》上展示了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她的《珠玉》让人看到了她高超的歌曲驾驭能力,《李白》则是她在突破传统上的大胆尝试,像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一样,她用震耳欲聋的方式宣告着自己与世界音乐的接轨。《君》则是她怀旧与创新并存的探索之作,《天空》更是给予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每一首歌,她都赋予了新的生命,并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难以置信的控制能力。背后,这些歌的歌词、旋律、彩排,全靠她一丝不苟的努力,完美呈现。这样的表现,哪怕是普通歌手,也难以做到。
大家都知道,她背后的努力和付出是巨大的,而她却一路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骂声坚持走下去。作为一个23岁的女孩,她的坚韧与勇气令人钦佩。
尽管最后在决赛中未能夺冠,单依纯依然哭泣了,但那眼泪并非源于失去冠军,而是因为她所有的辛苦与付出,在重压之下被质疑、被冷嘲。毕竟,她还是个孩子。
最后,恳请一些小单的“叔叔阿姨”们,放下你们的偏见。如果单依纯是你们的女儿,你们会为她骄傲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和价值观,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而应当拥抱变化与新鲜。对于这些时代的顶尖人才,请给予更多宽容与理解,少些指责。这样,整个社会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