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原创 把身体还给旷野,把答案带回生活|《旷野星球》收官

导读:用一场场跨越山海的行走,为“旷野”赋予了全新内涵——它关乎地理,更关乎内心;它是一次出走,更是一场回归。

文|黎河

当海风掠过帆船,在耳边呼啸而过,魏大勋握着舵盘,说出了一个极具诗意的比喻。他说,风小时像在“跟风握手”,风大时则像在“跟风掰手腕”。这个瞬间,精准地捕捉了《旷野星球》整季的气质——它关乎的不是征服,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一次人与自然之间真诚的、充满生命质感的互动。

8月11日,随着这场发生于惠州大亚湾的海上航行画上句点,《旷野星球》也正式收官。这档历时两月、跨越五大生态秘境的节目,自始至终都在践行着其创作哲学:摒弃预设的剧本,将自己全然交予旷野,在真实的碰撞与体验中,寻找最质朴的答案。随着节目持续发酵的口碑,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旷野星球》究竟是如何在山海与四季的流转中,为可能困于都市的人,重新勾勒出全新的“旷野”边界。

重新定义“旷野”,

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疆域

尽管社交媒体上讨论颇多,但如何对“旷野”一词进行更深刻的解构与重塑?《旷野星球》用整整十期的篇幅,耐心而坚定地告诉观众:旷野,并非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是一种不被标签、不设边界的精神状态,是一片允许一切真实发生的心灵疆域。

节目摒弃了“通关打卡”式的流程,将叙事的权力全然交还给自然与身处其中的人。这种创作上的“放手”,反而成就了更高级的“掌控”——对真实的掌控。首站汉中天坑,那场连向导刘佳都是首次深入的六小时探洞之旅,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有网友评论道:“因为五一才去过类似的岩洞,所以看旷野星球第一集特别有感触,一边看节目,一边回忆。真的特别特别美,特别特别震撼啊!” 节目镜头忠实记录下嘉宾们初见下降点时的错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依靠队友的声音前行、最终钻出洞口望见满天繁星时的释然,都构成了无法复制的集体记忆。

随后,在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越野车一次次陷入“鸡窝坑”,全员手忙脚乱地自救,魏大勋被苗苗猛踩油门扬起的沙浪结结实实“扇了巴掌”,狼狈又好笑,他们徒步攀登海拔1600多米的沙漠“珠峰”必鲁图峰,在烈日狂风中感受着人类的渺小与意志的强大;而到了新疆阿勒泰的花海和雪山之间,“旷野搭子”们骑行穿越起伏山路,呼吸着混合雪香与花香的空气,在风吹草动里又找回久违的宁静;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他们与鄂温克族的驯鹿群一同进行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温柔迁徙,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静谧也让人感受颇深;直至收官之站,在惠州大亚湾的海面上,他们学习与风浪共处,魏大勋说跑帆船像“在跟风握手”,叶童则将踩着海滩的感觉比作“海浪拍打演奏自然的和声”,那种驾驭未知、顺应自然之力的体验,为整季的旷野探索写下最诗意的注脚。

在这些旅程中,《旷野星球》始终保持着一种纪录片式的在场感。有观众精准地总结其特色:“真实极限探险,嘉宾情绪稳定互帮互助,剪辑安静沉浸无drama,教育警示自然危险……务实的节目内容、画面质感和播放节奏,让我为之停留的时光充满了惬意与浪漫。” 恰恰是这些无法被编排、不追求“完美结局”的瞬间,构成了最动人的叙事。

当人真正走进旷野,就会不由自主地撕掉城市生活中附着的标签。正如易立竞在分享会上所言:“蝙蝠不知道你是谁,钟乳石也不知道你是谁,人在那一刻会回到最真实的状态。” 这份被自然“无视”的体验,是旷野给予的第一份馈赠。有观众感叹:“在大自然面前,人的面相都变得不一样。敬畏自然,又平生从容和阔朗。不争,无为……完全不似名利场中的‘争’。” 在都市里,我们是职员、是父母、是子女,是各种社会身份与人际关系的总和;但在旷野中,这些标签被风吹散,被水冲刷,人得以从被定义的“客体”中暂时抽离,回归为一个纯粹的、用身体丈量天地的“主体”。这种精神上的“松绑”,正是无数观众透过屏幕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治愈力。

当“未知”成为脚本,

粗粝真实就是最好的状态

当外在的框架被拆解,内在的真实便如泉水般自然涌现。《旷野星球》的另一重魅力,正在于它精准捕捉了人在面对未知时,那些真实、细腻乃至充满矛盾的反应。没有剧本,未知便成了最好的脚本;没有表演,粗粝的真实便成了最好的状态。

魏大勋用层出不穷的梗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为艰苦的探索注入松弛感。但在笑声之外,观众也看到了一个更深沉、更立体的他。在体验过旷野的极致挑战后,他坦言“体验过旷野后才知道轨道有多好”。这句话并非对旷野的否定,而是一种行走之后产生的辩证智慧。有粉丝在长评中解读:“很多人可能觉得轨道等于循规蹈矩,人生多了束缚。但魏大勋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觉得按着轨道走的人生多了许多便捷,而我们往往一边享受这种便捷,一边又嫌弃它枯燥。所谓的不酷,也只是因为我们习以为常。” 这种思考的深度,也让一些观众感慨他“在某些时刻指引我,让我明白好好过好每一天”。

与此同时,当演员叶童被问及人生规划时,洒脱地表示“不想设定人生是轨道还是旷野”,并直言年龄只是数字。她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旷野精神”的最好诠释。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发现叶老师学习帆板的时间和落水次数都远超节目播出,以她的年纪和资历,完全可以选一个简单的项目,但她偏偏选择了更困难的。她其实还在有意地引领大家,她希望大家看到她的状态,就觉得一切都不会那么糟。这些从来都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想要的启发和指引,早已在她的行动里了。” 她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所有人,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年轻一代的嘉宾则在旷野中完成了自我的探寻与成长。林一在海边发出的“人生其实就活几个关键瞬间”的感叹,精准地捕捉到了Z世代的生命哲学;王安宇从初探洞穴时追求新鲜感的少年,逐渐激发和展现出在团队中默默担当、体贴伙伴的可靠搭子特质;而易立竞,这位以理性著称的访谈者,在旷野中也展现出柔软的一面,她调侃“旷野星球的定律就是妆发超不过10分钟”,这句玩笑背后,是对这份粗粝真实的全然接纳与享受。

这些无法被设计的感悟,只能在真实的体验中自然生发。它们与社交媒体上“太治愈了”、“仿佛跟着他们一起呼吸”、“看完就想立刻出发去同款旷野”等海量好评形成了同频共振。观众共鸣的,已不仅仅是壮美的风光,更是风光中那一个个鲜活、真诚、不完美的“人”。当偶像包袱被风沙吹散,当精致妆容被雨水冲刷,当疲惫与恐惧被坦然呈现,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属于旷野的美感,在每个人的脸上得以确立。

将山海的答案带回城市,

让旷野成为一种回响

如果说《旷野星球》仅仅是带领观众完成了一场视觉上的“云旅游”,那么它的意义或许会随着收官而消散。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成功地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可供随时进入、反复回味的“精神保护区”,并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旷野精神,如何在城市生活中延续?

节目跨越山海,其意义远不止于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场对生态文化的深度传播与致敬。在汉中秦岭,它不仅仅展现了天坑的奇观,更带我们走近了“熊猫家园”的守护者。在大兴安岭,它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族与驯鹿之间那份延续千年的情感纽带。这种沉浸、尊重的叙事姿态,潜移默化地唤醒了大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份敬畏,也体现在嘉宾的行动中。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叶童在录制结束后会默默收拾现场的垃圾,并翻出她过往参与环保活动、为湿地保护发声的报道,感叹道:“她的修为在细节处,爱却是大爱!这就是行善的最高境界吧?” 这正是将旷野精神带回现实的最好证明。

“旷野·即现”主题展走进城市

更重要的是,《旷野星球》示范了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正如探洞向导刘佳所说,“我的人生就是旷野”。这位用二十余年生命丈量“地心深处”的女性,本身就是“旷野精神”的最好诠释——那种不为自己设限、永远对前路充满好奇的勇气。节目所倡导的,并非要我们永远逃离城市,而是在体验过旷野的辽阔与不确定性之后,能带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坚韧的内心,回归日常的“轨道”。

一位观众对叶童“旷野与轨道”的解读,恰好呼应了这一点:“我们用轨道来设立目标,却不依循轨道的束缚,自由自在地去想象。也好像是跑帆船,看着目标在前方,不是直直地顶风向前冲,而是顺着风浪,迂回地绕着,以舒服的姿态到达。” 从城市出发,走进自然,再将自然的力量内化于心带回城市,这本身就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最终,它让我们明白,旷野不在远方,而是一种可以被习得的心态,一种随时能为自己开辟一片精神疆域的能力。当你感觉被困于格子间时,或许可以闭上眼,回想起巴丹吉林沙漠落日的壮阔与寂静;当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感到疲惫时,可以回味起与同伴在幽洞绝壁上相互托举、彼此信任的温暖。

总的来说,《旷野星球》以其纪实的底色、人文的关怀和哲学的思辨,为同质化严重的旅行综艺市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它有力地证明了,最高级的综艺,恰恰是无限接近真实。当这场跨越山海的旅程落下帷幕,它留下的回响才刚刚开始。或许,当我们再次仰望城市的水泥森林时,会因为这部作品而多一份笃定——因为我们知道,答案,就在我们曾经抵达、并永远存于心中的那片旷野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原创 把身体还给旷野,把答案带回生活|《旷野星球》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