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娱乐网 花上娱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头条 »

内蒙古通辽市: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夏日的玉米地,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微风拂动,绿浪翻滚,让人心旷神怡。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千亩玉米密植高产示范基地,小流量滴灌带精准输送水肥,智慧农业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这片曾受缺水制约的土地,如今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这是通辽市以科技赋能破解单产瓶颈的生动缩影。通过将“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让“数字技术”扎根黑土沃野,通辽市正以“智慧农业”为切口,推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走进通辽市玉米新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基地,11种除草剂控量配方的对比试验田整齐排列,无膜浅埋滴灌系统精准补水。“过去凭感觉浇水施肥,现在按数据说话。”基地负责人王静说,通过水氮资源精准管理技术,基地每亩用水量减少25%,氮肥利用率提升18%,亩产增加120斤。

依托与中国农科院等6家科研团队的合作,通辽市在42个生产关键环节攻关:科尔沁区丰田镇的小流量滴灌带实现“一膜两用”,亩均节水30立方米;开发区“无底肥+密植”技术带动农户亩均节本80元;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让800万亩示范区亩保苗稳定在5000株以上。

“东经122°21′,北纬43°36′,地块墒情62%,建议今日补水15立方米。”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的智慧农业平台上,实时跳动着1809个嘎查村的田间数据。这套整合了高分遥感、物联网监测的系统,已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数字化管控。

在科尔沁区百万亩示范区,种植户老李手机里装着“田管家”APP。“点开就能看苗情、测产量,还能一键呼叫农机服务。”他笑着展示,通过平台调度的北斗导航播种机,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出苗率从过去的85%提升到98%。目前,通辽市4242台北斗导航设备年作业超1500万亩,智能灌溉系统覆盖5万亩农田,亩均减少人工成本60元。

“过去是‘专家说、农民听’,现在是‘农民问、专家做’。”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主任马俊岭介绍,通辽市创新实施的“三级服务体系”让技术落地更顺畅:41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组成“服务联盟”,提供从种到收的全托管服务;5000余名乡土技术员扎根田间,成为“技术二传手”;8个市级专家组包片指导,每年解决实际问题超300个。

在政策激励下,各类主体活力充分迸发。通辽市旗两级财政投入7.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4亿元,建成75个观摩点和15条示范带。通过“保产服务+增产分红”机制,科左中旗的合作社带动小农户亩均节本增效150元;奈曼旗的“党支部+合作社”模式,让零散地块整合后单产提升20%。

如今,通辽的智慧农业版图仍在延伸:2025年新建的220万亩高标准农田将配齐智能“神经末梢”,206万亩全程社会化服务。从滴灌带里的精准水肥,到云端跳动的墒情数据,科技的笔触已深深镌刻在黑土地的年轮里。正如通辽市农牧局局长王洪江所言:“每一寸良田都在科技赋能下刷新产量纪录,这片‘世界黄金玉米带’,正以智慧为墨,持续绘就单产提升的丰收长卷。”

小流量滴灌带不同流量展示。

作者:韩云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花上娱乐网 » 内蒙古通辽市: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