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已经全国大面积点映,8月2日开始,正式大面积上映。这部电影根据《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改编而来。对于这部《浪浪山小妖怪》而言,品评它,面对一个品评标准的问题。如果将其放在普通动画片的序列当中,这样的水平,已经算是上乘的了。如果将它放在真正的哲思类的电影序列当中,则该片缺乏力量感,尤其是最终收尾部分,已经“起飞”了,属于创作者自身哲理水平的不足造成的。
在普通动画片序列当中来品评,我们可以给《浪浪山小妖怪》很多溢美之词,说它是中国动画片的又一次进步,也可以。当然,这些溢美之词的影评已经不少了,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免不得出现大量的溢美之词。我不想在这个维度当中跟风了,我想从哲思的角度,重新讲一讲这部电影的缺憾和遗憾。
先说《小妖怪的夏天》这个短片。这个短片,有两个结尾。第一个结尾是,一心想要考个妖洞编制但最终无果、心地善良的小妖怪想要救唐僧师徒,结果,被师徒一脚就碾死了。这个结尾,是给有哲学思考能力的观众看的。第二个结尾是,被碾死的小妖怪,又被唐僧师徒救了。这个结尾,是给想要大团圆结局的观众看的。第二个结局,是对第一个结局的妥协与退让,属于艺术的退步。
当年这部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之所以震撼了不少有哲学思考能力的观众,就是因为它在短小精悍的同时,甩尾非常有力,第一个结局,留足了有脑子的观众们思考的空间。这一点,在文艺理论当中叫,功夫全在功夫外。中国很多志怪内容,都是把功夫放在功夫外的。越这样,越甩尾有力量感。
到了院线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当中,这个甩尾,就成了大问题。或者说,如何收尾,成了一个大问题。刘震云老师曾经聊过一个感慨,咱们中国很多当下的文学影视作品,开局写好了,很容易,但是,越往后边走,越不会收尾,这往往是创作者自身哲学智慧不足造成的。这部《浪浪山小妖怪》也面对这样的问题。而且,影片的故事总攻部分,已经落入了严重的俗套。
近乎全部的小人物类的影视剧作品,在故事总攻阶段都是小人物、小角色或是单一、或是联合起来,和最大的邪恶反派作战,生死一战。动画片作品当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大量日本动画片,都已经开始这么干。咱们的动画片,比如《魁拔》系列,也都是这么干的。这种故事的总攻路数,用了大几十年了,《浪浪山小妖怪》继续用,就了无新意可言了。
而且,最为可怕的是,这部电影的最终收尾部分,用了两个更为烂俗的故事总攻之后的延续梗。第一个延续梗是,西天那边派来一个弥勒佛,又给被打败的反派一些法器,让它继续准备迎战孙悟空。第二个延续梗是,孙悟空一行路过了树林,几个放大招之后变成小动物的主角,得到了孙悟空的四根毫毛。为什么说这两个延续梗是烂俗的呢?
第一个延续梗,用了一个大众已经近乎全然共识的内容——取经路上的这些妖怪与妖精,不过是天庭与佛祖那边的远亲近邻罢了,有关系的,被打败之后,全有天庭与佛祖那边的人来接,没关系的,则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当这个梗作为收尾出现的时候,整部电影在甩尾部分,就拿不出新东西了,就无可避免的出现甩尾无力的问题了。
第二个延续梗则更跌份。四个妖怪组团去西天取经,属于对于宏大的一次瓦解。这个宏大,包括“唐僧四人”,也包括“西天佛祖”。唐僧师徒可以取经,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个追问,是属于小人物的,很有一些力量感在。乃至于这四个妖怪最终的建树,也不是基于这些大人物的,而是基于自身良心的——要救那些孩子,所以,和大反派决一死战。这些,都很好。
但是,到了最后一个桥段的时候,小人物又仰望着孙悟空等人了,又是羡慕强权了。尤其是孙悟空扔出四个毫毛的时候,简直是对整部电影建树的一次集中拆迁了。几个不慕强权的妖怪去取经,最终,还是慕到了孙悟空的毫毛下。殊不知,孙悟空这样的强权,和浪浪山大王那样的强权,又有啥不同呢?《浪浪山小妖怪》这部电影,到了最后,全然坍塌。
末了加一句,我见有些“影评人”在吹嘘这部电影的时候,从职场的角度吹,这是把电影吹小了。影评,要给电影内容做想象力的加法,而不是做售卖的吆喝。《浪浪山小妖怪》的甩尾无力,让它成为一部较为普通的电影,离经典,差不少的意思。(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