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5》的最新两期节目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短剧”与“唱歌”两种新兴业态的引入,使节目焕发了新的活力。之前的舞台上,所有人似乎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而短剧评比和歌唱比赛的设立,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展现各自的魅力,节目看点瞬间增多。
然而,尽管内容引人入胜,我却有些感觉,这已经不再是我所熟悉的“桃花坞”了。在我心中,桃花坞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偶尔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冲突让整个氛围既真实又富有趣味。坞民们可以随心所欲,展现各种充满想象力的“乌托邦”场景,但是短剧和唱歌的模式,却与桃花坞的核心理念大相径庭。
短剧评比的形式与《演员请就位》和《无限超越班》等综艺如出一辙,十几位演员被分成若干组,围绕创意进行微电影拍摄。由于这一新的业态是由仁科提出并实施,其微电影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初期并未引发太多批评。
然而,最近的“哥哥姐姐好嗓门”歌唱比赛,其模式与“浪姐”和“好声音”的套路几乎如出一辙,甚至还加入了说唱小考的环节,令整场比赛显得五花八门。尽管这一季邀请了多位曾参与“浪姐”的嘉宾,汪峰也身兼“好声音”的导师,但这类恶搞式的比赛虽然引人发笑,却明显缺乏创新,令人失望。
这一季节目是否就没有任何具有新意的环节呢?新加入的坞民,似乎要么是机械地模仿以前的模式,要么是照搬其他综艺的游戏机制,甚至在重复着老旧的内容。这让人不禁思考,难道这个节目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
更令人遗憾的是,现阶段的坞民似乎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他们的参与往往只是完成节目组设定的游戏或活动,而获得桃花币的奖励。这种模式使得坞民们变得懒散无力,若节目仅是叫“桃花坞”,那真是没有意义。导演是否忘却了最初的设想?
在我印象中的桃花坞,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业态生态,与现实截然不同。坞民们可以放下过去的身份,尽情发挥创造力,变得不再局限于演员或歌手的角色。举例来说,仁科甚至可以在桃花坞中设计出飞行器,尽管现实中飞机众多,但在如此的幻想世界中,飞行器便是新奇的象征。当桃花坞的飞行器飞向天空,那便是桃花坞与现实并行的标志。
此外,像蔡文静、辛云来、周翊然和欧阳娣娣等,完全有机会打造出独属于桃花坞的世界。例如蔡文静与辛云来可以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周翊然和欧阳娣娣构筑浪漫恋情,而仁科则可以成为一名企业总裁,李嘉琦则闪耀成歌坛巨星。只要敢于构思,创造出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内容,这无疑会让节目更具吸引力。
但是,遗憾的是,许多曾经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坞民,已经离开了这个舞台,现如今的桃花坞虽看似繁华,实则内核已是一片废墟,原本的意义早已消逝。李雪琴、李嘉琦和徐志胜等人或许也意识到了“桃花坞”这个小宇宙已无力自救,因此他们选择对此保持沉默,并将精力转移到其他综艺的宣传中。
如今的“桃花坞”已经蜕变得面目全非,如果节目策划始终缺乏创新,徒有形式上的模仿,那倒不如停止制作,这无疑是对这一优质IP的浪费。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对《五十公里桃花坞5》与历史剧集的区别看法,或许我们可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本文由娱叹原创,如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收藏和关注!